|
(十六)
7月13日,我们去了布达 拉宫。
布达 拉宫,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 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迎娶远嫁西 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在拉 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 拉宫。
布达 拉宫是历世达 赖喇嘛的冬宫(达 赖的夏宫是拉 萨城里的罗布林卡),也是过去西 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 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这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 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布达 拉宫建筑群最大的特点就是依山而建,建筑和山体完全融为一体。从正面看上去,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给人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宫殿内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形成了鲜明对比。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一路看来,许多宫殿都用布幔遮挡着,加之随处可见的酥油花点燃的灯光,让我们感到这里处处透出一股神秘感来。
与北京的故宫完全不同,布达 拉宫里并不像紫禁城那样讲求采光,追求正大光明的气势和建筑的绝对对称,反倒让人觉得具有相当的随意性,但细细体会,这种随意之中又深含着寓意。
经过一座殿堂,远远听见一阵歌声,悦耳无比。走进了看,原来是几个正在负责修缮的女工正在一边用工具捶着地面,一边高声唱着欢快的歌。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
莫非这就是那早已闻名的“打阿嘎”?
阿嘎是西藏 独有的一种粘土,是西藏的建筑铺设地面和屋顶最好的建筑材料。用工具长时间敲打地面使之光滑的过程,就是打阿嘎。
藏 族青年男女在“打阿嘎”时,会一边劳动一边放声歌唱,歌声十分动听。
这也是一种劳动号子吧。
其实,音乐本就发源于劳动号子。
歌声令我着迷,令我沉醉,特别是女工们脸上充溢着的无比幸福、无比安详的神情,给我以深深的震撼,令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藏民族的伟大。
也许藏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在拉 萨的几天日子过得十分的闲适,这里的生活节奏远没有大都市那么紧凑。
也许在藏 族朋友看来,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只有快乐才是最最重要的。我见到的藏 族朋友无论男女老幼,共同之处是脸上总洋溢着微笑;连我们住的招待所的年轻女服务员,也总是在走廊里唱着她心爱的歌;
情绪总是可以感染的,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开朗,我的心也越来越年轻了。
在我们住的气象局招待所里,一种像卫星电视接收器摸样的大锅随处可见,顶上是一个铁条圈成的圆圈,上面放一把水壶。这是什么啊?待走进细细端详,发现上面写着“太阳灶”,原来是利用拉 萨丰富的日照来烧水。
真是节约能源的好法子。
(十七)
7月14日,我们结束了在拉 萨的休整,出发向山南、日喀则进发。
从拉 萨出发,往山南的首府泽当方向。半路上,车拐上了去桑耶寺的小路。
天越来越热,我们租的道奇公羊空调完全不行,只把我们热的叫苦不迭。
但是公羊这车的越野性能真不错,有些难走的河道,连越野车都犹犹豫豫不敢过,可我们的格桑师傅眼都不眨地直往里冲,看得我目瞪口呆,直念叨:“和它比,我的捷达那还能叫车么?”
黑伴伴打趣我:“老k,你还不如回去把捷达卖了,换台农用车吧,至少会比捷达的越野性能好得多。”
我笑答:“没问题,我把农用车装上V8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再把想得起来的所有豪华装备都往上装,肯定不亚于悍马。”
途中经过了大片的沙山,看来沙漠化问题已经日趋严重,这也是人类破坏自然后理所当然遭到的报应。如果我们不再重视环境保护,后果只会越来越严重,到那时也不知道我们能给后代留下什么来。
穿过一个小村庄的狭窄街道,桑耶寺到了。
桑耶寺被称为 “建筑史上的佳作”,它始建于公元762年,约于779年建成 ,是藏传佛 教史上第一座寺 庙。
桑耶寺址由藏传佛 教的始祖莲花生勘测,寺的规模由寂护设计,藏王赤松德赞主持了奠基。
赤松德赞754年即位,是松赞干布之后的第五代赞普,传说为金城公主之子。在他登基之前,佛 教影响微弱,苯教盛行。赤松德赞幼年时,主政大臣下令禁绝佛 教,其父赤德祖赞派人从长安带回的佛 教经典不得不藏在桑耶附近的岩洞里。赤松德赞成年后,弘扬佛 教而抑止苯教,曾先后遣使迎请印度高僧寂护和乌杖那国(今巴基 斯坦)密宗大师莲花生进藏传经。使佛 教在这一时期发展至鼎盛。相传,莲花生曾施魔法从手心中变出寺 院幻影,赤松德赞看后惊呼“桑耶”(藏语:出乎意料),遂得名。
桑耶寺建成后,赞普自内地、印度和于阗 等地邀请僧人住寺传经、译经,鼓励贵族弟子出家到桑耶修习,并宣布吐蕃上下一律尊奉佛 教。由此确立了桑耶寺的崇高地位。?
桑耶的寺址选在当时赞普的冬宫附近,赤德祖赞和金城公主曾在这座宫里居住,赤松德赞就出生在这座宫里。
桑耶寺是以古代印 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黎寺为蓝本建造的。整个建筑群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
宏伟的乌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
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两轮;
乌策大殿四角的4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
大殿周围均匀分布的4大殿、8小殿,表示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
环绕寺 庙的圆形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
由于寺 庙和坛城(曼荼罗)形式相似,故有人说,它是仿照密宗的曼荼罗建造的。
桑耶寺的全部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表现出磅礴大气。桑耶寺的平面为圆形,直径336米,占地面积近9公顷。中间的乌策大殿高三层,集藏、汉、印度3种风格于一身,底层为3进的藏式风格,四周有一圈回廊,所供释迦牟尼像为石雕;中层为汉式风格,472个石佛均仿照汉人面目所塑,现供奉着一尊青海僧众新塑的莲花生坐像;大殿上部为印 度风格,罗汉塑像也依照印 度人的模样。 二层东南角是历代达 赖喇嘛朝拜桑耶寺时下榻的卧室。?
桑耶寺内有大量珍贵的泥塑、石雕、 壁画等艺术品,其中尤以壁画的名气最大。除去其他寺 庙也能见到的佛 教和西 藏历史题材以 外,桑耶寺史记(大殿一、二层)、莲花生传记(二层明廊南侧)以及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壁画都是其他寺 庙里所见不到的。?
乌策大殿门口,有一块建寺时竖立的“兴佛盟誓”碑。 碑文大意为任何时候都不得背弃缘觉教法,供养寺 庙所用的资财不得减少、匮乏。子孙后代 都必须遵从赞普父子的盟誓,不得变更。
我们从主殿的一楼一直往上走,直上到顶楼。
在2楼的院墙边,见到一群鸽子在悠闲地晒太阳,人走进也并不害怕,我忙举起相机摄下了这难得的一幕。
下楼后,老黑问我:“你们看到了1、2楼的暗壁了吗?”
“没有啊。”
黑伴伴说:“走,我带你们去看。”
果真,在一楼左右的不起眼处,各有一个隐秘的进口,稍不留意,很容易错过。
我们一头钻了进去,原来是环大厅修建的一条圆弧形夹壁墙,刚进去时什么也看不清,适应了一会,才发现原来墙上全是十分精美的壁画,都是藏传佛 教经文故事。
从桑耶寺出来,我们去了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位于雅砻沟腹地,意即母鹿腿似山冈上的宫殿,由第一代吐蕃王聂赤赞普于公元前2世纪所建。藏史有“村庄莫早于雅砻索卡、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宫殿莫早于雍布拉康、经书莫早于邦公恰加”之说。
这里也曾经是文成公主的夏宫。
看着上山的路,看着高耸在半山腰的雍布拉康宫,我心想这还不得把人累死啊。
恰好身边有当地农民牵来了一头牦牛和一匹瘦马,于是我们以骑上山每人10元的价格把牛马都租了下来。
我骑着瘦马,小k骑着牦牛,我们自觉威风凛凛,摇摇晃晃地上山了。
雍布拉康的规模比想象中要小得多,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两层。前来朝拜的信徒倒不少,而且都十分虔诚地从经书架底下爬过去。
天下起了雨,我们只好继续呆在雍布拉康宫里。我听见有人在小声地说:“真够委屈文成公主的。”
和布达 拉宫的雄伟奢华相比,雍布拉康的简朴确实不算壮观,但是这里代表了藏 族文明的起始,可以说,是雅砻河谷的土地,养育了最早的吐蕃民族。
接下来,我们去了昌珠寺。
昌珠寺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约二公里,属格鲁派寺 院。建于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西 藏最早的佛殿,是公元7世纪由藏王松赞干布兴建的藏区12座魔胜庙里早期4座之一,是雅砻沟一带著名的三圣塔、三圣地、三圣洞中的一处重要圣地。五世达 赖对其做了大规模维修,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寺中悬挂有一口铜钟,在整个西 藏都很有名。藏语中,昌是鹰、鹞、大鹏的意思,珠是龙的意思。
相传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恶龙,被松赞干布化身为大鹏降伏后才得以建寺,故得名。莲花生和米拉日巴等藏传佛 教里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围修行,其修行地遗址仍存,是佛 教信徒朝拜的圣地。
昌珠寺共二层,砖木结构。底层供养松赞干布像。二层殿名“乃定学”,传为昌珠寺中最古老的殿堂,主供莲花生佛像。该寺东西长45米,南北宽29米,面积1,300余平方米,其形式与拉 萨的大昭寺类似。
主殿里供奉着一幅珍珠唐卡,是一件世界罕见的珍宝,为该寺的镇寺之宝,所画的是坚期木厄额松像(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整个唐卡长2米,宽1.2米,共耗珍珠26两(计29026颗),镶嵌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珊瑚4.l两(计1997颗),黄金15.5克。
从主殿出来,我们齐心合力,从天井里的一口水井里摇水上来,据说此水喝了能给人带来吉祥,被人们视为圣水。
喝罢圣水,大家又一起去转经轮,昌珠寺的经轮很特别,大得占满了一间屋子,而且不是常见的木杆,而是8条垂下的绳子。我们每人牵一根绳子,在窄小的殿里疾走,巨大的经轮越转越快,大家的心仿佛也越来越近了。
当晚,我们夜宿泽当,宾馆叫迎宾楼。
泽当是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三级政府所在地。
山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北接西 藏首府拉 萨,西与日喀则地区毗邻,东与林芝地区相连,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面积7.35万平方公里,约占西 藏自治区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山南地区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却拥有6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从军事上和国防意义上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山南地区属于典型的藏南谷地,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平均海拔在3700米左右。藏民族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流经浪卡子、贡噶、扎囊、乃东、桑日、曲松、加查7个县,境流长度424公里;著名的羊卓雍错就位于山南。
(十八)
从泽当出来,就一直在爬山。
在藏地出行,常常要走山路。
这山路可不同于我们常在内地走的一般山路,路不平,以沙石路为主,而且路的旁边往往是陡峭的山壁和极深的山谷,让人望而生畏。
很快,我们的车超越了一部又一部的客车和货车,来到了4852米的岗巴拉山口。
自从离开4500公尺的那曲到拉 萨后,我们再一次来到极限高度。
车停了,岗巴拉山口比唐古拉山口可热闹多了,这里停了好几辆大客车,车上的游客都下车在山口留影。
我们也在这里下车、拍照、休息,小k还骑着她最喜欢的牦牛照了像。
站在山口,极目南望,我眼里出现了一片清蓝通透的湖水,与蓝天共色,湖岸蜿蜒曲折,直向远方。湖水蓝得迷人,蓝得圣洁。
莫非山下就是那早已闻其名的羊卓雍错?
老黑说:“正是。”
直到上车,我才猛醒:我们在这里怎么什么难受的感觉都没有啊。
转头看去,小k跟没事人般,正欣赏着窗外的美景。
从山口下山,拐过一个弯,我们来到了羊卓雍错。
羊卓雍错,藏语意为珊瑚湖,是西 藏三大圣湖之一。羊卓雍错是高原堰塞湖,大约4亿年前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水域面积630多平方公里,大约是杭州西湖的70倍。
羊卓雍错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境内,湖面海拔4441米。湖中盛产高原裸鲤。这里还是藏南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有天鹅、黄鸭、水鸽、水鹰、鹭鸶和沙鸥等多种水鸟。每当产卵季节,湖里的十多个小岛便成了天然蛋场,场面极其壮观。著名的羊湖电站也建于此。
羊湖水真个是甜的,这是我们尝过之后得出的结论。
住在这里,真是仙境般的感受啊。
我们一时为美景所忘情,几乎不想移动脚步。
大伙玩得兴起,抓起石子对着湖水打起了水漂,老黑水平最高,能打出一连串的涟漪。
石头急了,抓起两块石子掷向湖面,打出两个水洞,然后得意洋洋地说:“我的水平也不赖嘛。”
中午时分,到了浪卡子。
浪卡子虽是县城,可是规模极小,小得还不如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个村庄。
我们的车刚停稳,就有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围了上来。老黑早有准备,拿出一大把铅笔来。我们给每个孩子送了一枝。孩子们散开了,大家的心却有了几分沉重。
在浪卡子吃罢午饭,前往江孜。
群山环抱的江孜,位于西 藏南部,海拔4040米,占地仅4.5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却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
江孜全名为“江卡尔孜”,藏语意为“胜利堡垒之顶”。 99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西 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战争。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600人占领岗巴宗,同时从亚东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军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刀剑、梭镖和弓箭与入侵之敌展开了英勇的血战,战斗持续了8个月之久。最后所有勇士宁死不屈跳崖殉国,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篇章。
历史上将江孜称做英雄城。
俯瞰全城的宗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抗英的炮台。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人们为跳崖烈士树起了一座纪念碑。
电影《红河谷》再现了这段历史。
古城江孜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由于地处萨迦、日喀则、亚东关口通往拉 萨的必经之地,且地沃物丰,所以很早以来就成为佛 教徒,商贾游人汇集之处,在西 藏享有盛名。
白居寺是江孜的标志性建筑,由第一世班 禅和法王热丹贡桑于1418年共同创建。
白居寺是在西 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时期建立的,所以它的特点就是各教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个教派在寺内均拥有六、七个殿堂。
在白居寺旁,就是蜚声国内外的十万佛塔——吉祥多门塔,藏名贝考曲登,塔为白色,高42。4米,共分九层,有77间佛殿、神龛和经堂,108个门。殿堂之内藏有大量佛像,据说多达10万尊,故得名。
我们一层一层地上到了白塔的顶层。
身后是藏 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宗山城堡,面前是白塔里无数的佛像,一时间,仿佛天地都已在塔中,古今都来到眼前。
离开江孜,继续前往日喀则,大约当晚7时,车进日喀则。
日喀则,西 藏第二大城市,藏语称为“喜噶次”,是“如意庄园”的意思,至今建城已有500多年历史。它位于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汇合处的河谷中,平均海拔3850米。1447年,一世达 赖根敦朱巴在日喀则兴建扎什伦布寺,日喀则渐兴,逐渐发展成为后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离这里仅200多公里。
日喀则也是历代班 禅驻锡地,班 禅管理后藏地区的政令就是由此发出,传往后藏(包括青海)各地。
吃完晚饭,大家约定第二天早起,去扎什伦布寺参观。
天黑了,大家都回房间休息了。
小k在床上看书,我在用笔记本电脑写日记,房间里充溢着温暖和轻松。
突然,小k说:“你帮我量个体温吧。”
我蓦然抬头,惊道:“怎么了?”
“我觉得浑身疼,不舒服。”
我赶紧合上电脑,起来找出体温表,一量:37.5。
取出感冒冲剂、板蓝根片、抗病毒口服液、穿心莲片等,一股脑给小k喂了下去:
“睡一觉,明早起来看看怎么样。”
(十九)
7月16日,清早的日喀则。
今天是老k的生日。
老在外面跑,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也不知自己这是第几次在外面过生日了。
首先起来给小k量体温,37.3,还是有些低烧。
在走廊,碰到老黑:“你们去玩吧,小k有些发烧,我带她去医院。”
谢了大家的关心,我带着小k来到日喀则医院。
医生的态度好得出人意料,医院的环境也不错,虽不豪华,但清洁。
中年女医生给小k听了肺部:“没什么大问题,吃点药就好了。但是最好别去太高太冷的地方。”
谢过医生,取药,离开医院,我陷入沉思:
原定17日出发前往绒布寺——珠峰大本营,可按医生的要求,计划得做改变了。
一阵音乐传来,是我的手机在响。
接完电话,我觉得一切怎么那么凑巧:“单位让我7月23日前赶到北京,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而且指明我需要做发言准备。”
怎么都赶一块了?
要知道我还是在休假之中啊。
瞧我这生日过的。
中午,大家回来了。
我把情况说清楚。
老黑说:“小k既然是这样的情况,就不能继续走了,你们还是返回拉 萨吧。”
石头说:“那我和老k一起回拉 萨。”
最后决定,老k、小k、石头、小石头四人坐租来的道奇公羊回拉 萨,老k和石头驾车去北京,两个小LD则直接飞回内地。老黑、黑伴伴、稻草、稻草LD四人重新租一辆越野车去绒布寺——珠峰大本营。
下午2点多钟,我们四人乘坐道奇公羊穿越险峻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晚上7点回到拉 萨。
7月17日,拉 萨。
提起唐古拉山口,我一直心有余悸。我的藏 族好朋友朱先生(藏名珠布之)知道我的心情,他是生长在唐古拉山下的安多人,特地打电话叫来他的外甥,让他帮我把车开到西宁,解除了我和石头对离藏的担忧。
落实了出藏的事宜,我们直接去民航售票处定了机票,两个小LD是19日去武汉的票,我和石头是20日到西宁的票。
接下来就是逛街,到处找好吃好玩的。回到拉 萨,小k体力尽复,身体不再难受。我和她去了自治区急救中心,测了血氧饱和度,医生说我俩的血氧饱和度已经接近藏民的水平。
小k说:“我想以后来拉 萨工作,我太喜欢这个城市了。”
7月18日 早上6点,朱先生的外甥就开上我的捷达车直奔西宁而去。
朱先生给我们派来了三菱帕捷罗V31,今天我们要去纳木错湖。
从拉 萨到纳木错,大约要5个小时车程,为我们开车的是江平师傅,听姓名像是汉族,其实也是藏 族同胞。
我们的车经过当雄,在纳木错入口处买了40元一张的门票。两个小LD都是中学生,经过解释,门卫免去了他们的门票。
几天后,再爬念青唐古拉山口,重进纳木错,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会工夫,我们乘坐的三菱帕捷罗就越过了几天前三部捷达铩羽而归之处。
捷达费了五虎之力也难以爬上去的山岗,三菱帕捷罗轻轻松松就上去了,也让我们真正认识到轿车与越野车的巨大不同。
翻过了5000公尺的念青唐古拉山口,纳木错尽收眼底。
来到湖边了,尽管是雨后的阴霾天气,但远处的雪山和湛蓝的湖水还是给我们以极度的震撼。
出来前,朱先生为我们准备了他所做的有关纳木错的资料,资料里详细而生动的记载,让我们对纳木错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纳木错是西 藏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号称西 藏三大圣湖之最。湖面海拔为4718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
纳木错湖是新生代第三纪因喜玛拉雅运动凹陷而成。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湖面积很大,全新世以来因西 藏气候变干,湖泊面积大为缩减。现存在古湖岸线三道,最高一道距现在湖面80米,湖滨地形开阔,分布有广泛的湖滨平原、沼泽地和沙滩。
纳木错是深水湖,湖水清澈、透明、矿化度低,湖面呈深蓝色。湖中盛产细鳞鱼和无鳞鱼,蓝天连接着这片蓝湖。它宁静、辽阔、圣法,大概正如此,藏 族人称它为“天湖”。
纳木错湖心有5座岛屿,最大1个有1.24平方公里,另外,还有5个半岛深入湖中,南岸有扎西半岛是最大的1个,有10平方公里,岛上有着美丽的岩溶地貌景观,溶洞、石林本生石桥及众多的神话传说。湖的西南边,海拔7111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峰历历在目,巍峨挺拔的念青唐古拉雪山的主峰像一个身着冰盔雪甲的武士,日以继夜地站立在蓝天白云之间。当地人们传说,念青唐古拉是一位伟大的雪山神,而纳木湖里生活着美丽善良的蓝天女神多吉玉珍玛(绿松石仙女)。他们是一对护藏北草原的神灵,又是相依相偎的爱侣。春天,他们驾着春风飘落人间,夏天他们随着夏雨在蓝湖和草原上行走,秋天他们为牧业丰收放声歌唱,冬天他们住进冰雪水晶的城堡,享受岁月的温馨。山上的永冻冰川,是纳木湖的固体水源,藏 族人把它看作是纳木湖保护神。纳木湖的南面是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平缓中略有起伏的藏北草原,即真正的羌塘草原。冬日的纳木湖不但美丽,而且神奇,藏北草原的风雪,把一层层浪花推到岸边,形成了处处雪景。一座座冰雕,有的像飞禽,有的像猛兽,有的像白塔,有的像宫堡,有的像冰的森林,有的像巨大的神灵,在湛蓝的天宇下,在灿烂的阳光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观,这就是纳木湖的冰雪奇观,是大自然为人类特意安排的一块圣洁的宝地。在半岛扎西岛上还有座知名度很高的扎西寺,香客转拜圣湖必来此地。而每当到了羊年,按照西 藏传统,要沿纳木错湖顺时针转一圈,即所谓羊年大转湖,扎西寺里,乃至整个湖岸线上,人流滚滚,那是真正的壮观。
但是,纳木错境内自古到今没有一棵树木生长。人们认为,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高原是长不出树木来的,多少年里,从无人在此种植过树木。
我的朋友朱先生觉得,纳木错有着人间天堂的美景,如果这里能生长树木,那就真正是人间仙境。
要实验,就必须有先行者。
朱先生带着朋友们的重托,个人投资数万元,先后近三年时间在纳木错种植了1000多株6—7个品种的树木。
由于完全没有前人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一开始朱先生也曾遇到过品种选择不正确而导致大片树木枯死的挫折,他曾多次从拉 萨到纳木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请林业专家来此指导。
几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如今纳木错的湖边终于可以看见成活的树木了。
目前,朱先生还在四处奔走,呼吁全国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来关注纳木错的种树行动,为大自然的美好尽自己一份力量。
我站在好友呕心沥血种就的这片树林前,背后是湛蓝无垠的圣湖纳木错的湖水在起伏,身旁是世界上最大的由无数信徒亲手堆就的马尼堆。
雨后初晴,看着尚未长成参天大树的小树苗在湖风里摇曳,听着纳木错湖水拍岸的涛声,心潮涌动,一时难平。
19日的上午送走了小k和小石头,小k是流着眼泪上飞机的,她说:“我不想离开拉 萨。”
下午我和石头去听洛桑活 佛说佛 法,心有所悟。
20日的上午,老黑稻草一行由大本营返回拉 萨,我们再次胜利会师了。
黑伴伴兴奋地说:“我们见到珠峰了。”
我知道,他们原本去珠峰,也只是去碰碰运气,据藏 族朋友说:六月到十月是雨季,这期间珠峰云遮雾锁,极难见真容。
因此他们的成功是十分的不易。
我和石头从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也带有几丝遗憾。
短暂的欢聚后,就是无言的告别。
相处20天的伙伴就要就此分离。
人生总是这样的无情,总要把美好撕裂。
但其实美好是不会真正被撕裂的,因为美好早已深藏在我们心底。
再见了,拉 萨!
再见了,西 藏;
再见了,给我们无数关怀的藏 族和汉族朋友们。
有了西 藏的人生体验,此生再无憾事,今后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坎坷,无论要面对如何残酷的命运,无论要迎接多么艰险的挑战,我们都不会为之畏惧和恐慌。
有唐古拉这碗烈酒垫底,还有什么样的酒是我们所不能应付的呢?
(二十)
朱先生的外甥叫阿英,一个矮个的淳朴唐古拉藏 族汉子。
他几乎在我们飞抵西宁的同时,到达西宁。
简单述说了经过,原来他们在路上又碰破了机油底壳,后来找了一家修理店,用电焊焊好的。
只是破处是在放油螺丝的旁边,修理工一不留神,连放油螺丝也一并给焊死了。
我笑了:“只要人没事,其他都无足轻重。”
阿英不肯留下来住一夜,无论怎么劝都不肯,我们紧握着手,依依相别。
7月21日,早上在西宁会了朋友,然后去检修了车。
中午离开西宁,经兰州,前往西安。
给西安的朋友电话,帮我们在西安二环上的延炼宾馆定了房间,说好大约晚上8点左右到达。
我手中有一份西安出的《华商报》,时间是2003年7月22日,在第10版上,有这么一篇报道:
7块巨石卡住310国道
——310国道陕甘交界段发生山休塌方,千余车辆被困
7月20日早上,陕甘交界310国249公里处发生大面积山体塌方,7块体积有大货车大小的巨石落在国道上,将路面堵死,导致车辆无法通行。至昨晚,仍有千余辆车被困。
7月21中午11时,采访车刚过宝鸡市陈仓区拓石镇孟家源村就无法再往前行,记者只好徒步前往现场。路上记者数了一下,被困车辆达500多辆,一些司机在车下铺报纸睡觉,当地村民则提着矿泉水和方便面等食物沿路叫卖。一位车上满载水果的甘肃司机说,7月20日下午,他从西安出发,晚上9时多刚过孟家源村就被堵住了,到21日中午12时车才开了四五公里。出事地点位于310国道249公里处,只见一段20多米长的公路已被数百方石头完全堵死,公路养护人员挥汗如雨正在紧张抢修。塌方公路旁铺设了一条便道,车辆实行单向行驶。记者看到,事故现场对面的公路上也排着“车龙”。
据现场抢修人员介绍,事故发生在7月20日早7时许,当时金龙山山体突然塌方,约800方石头滚落到公路上,其中有7块巨石就像大货车一样,国道完全被堵死,幸亏当时此处没有车辆和行人。事故发生后,当地交通、公路、交警等部门立即赶到现场,铺设便道,抢修公路,疏导交通。因国道车流量大,虽实行单向行驶,仍有很多车被困了一晚上。21日上午,抢修人员对7块巨石实施了爆破,目前正全力抢修,争取尽快完工。截至昨晚10时记者离开现场时,抢修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塌方公路两边仍有千余辆车被困。
7月21日,310国道甘——陕段遭遇开路以来的最大一次堵车,我和石头车行此处,适逢其会。
下午4点经过兰州,晚上7点到达堵车地点。然后就一直堵到深夜。
狭窄的山路上停满了车辆,有些货车已经在此等了两天两夜。
山下的农民贩来了矿泉水、快餐面,以及自家煮的茶叶蛋,在车流里穿来穿去,忙着做这“千载难逢”的好生意。
今晚,天上的星斗特别明亮,我们的心也特别的平静。
这里毕竟不是唐古拉山口,即使是,也不过重来一次而已,又有什么可怕?
到零点左右,等对面的车辆刚刚走完,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冲上了对面的车道。一直冲了数公里远,越过几百辆车,到达塌方现场。
几个警察上来拦我们的车,我手指着车身上的“新闻车”三个大字说:“310国道大堵车,重大新闻,我们要赶回西安发稿。”
警察点头,挥手放行。
我们就这么蒙了过来。
回望那些被我们甩在身后的绵延数公里的上千辆车组成的长龙,不知何时才能畅通,心里难免有几分庆幸和后怕。
7月22日清晨4点多,车进西安。
7月22日,一直睡到中午才起来。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去西安西大街,品尝了著名的羊肉泡馍,还点了一种叫做小炒的小吃,尝过之后才明白,原来也是泡馍,只是里面放的肉做法不同而已。
吃完泡馍,出西安城,直奔郑州而去。
我们商定,今晚住郑州。石头马上给郑州的朋友去了电话,定了晚上住的房间。
车过潼关,进入了河南。在洛灵高速上行驶。
石头开车,我在闭眼养神。
突然,就听石头说:“你的车空调真好,方向盘上都冒冷气。”
我诧异地睁开眼,扭头看过去,只见方向盘上一缕轻烟正在缓缓飞扬。
“停车。”我大叫:“这那里是冷气,分明是烟啊。”
车在洛灵高速的路肩上停下来。
我心想:这是九九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么?
陡然想起一件往事:1998年我新买广州标致不久,一次上路行驶时,由于防雾灯短路而造成线路着火,几乎所有的线路被焚烧殆尽。
这也是一年后我坚持把标致卖掉的主要原因。
而此刻,难道悲剧又要重演么?
熄火良久,烟终于散尽,仔细端详:不再有烟升起。
赶忙给刘澎打电话,说明情况。
刘澎说:“从情况看,应该是远近光灯开关坏了,你把保险盒打开。”
我按刘澎的指示,一一照办。
“把第一、第二、第十一、第十二这四个保险拔下来。”
“可以着车走了,趁天亮抓紧赶路吧,晚上最好不要行车。”
我打着火,心里半信半疑:“这样还能继续走,没事吗?”
过了半晌,眼见确实不再有烟冒出,心里充满了对捷办技术总监的佩服,快乐地大喊一声:“向着北京,前进!”
一踩油门,车嗖地窜了出去。
当晚,因天色已晚,无法赶到郑州,宿故都洛阳。
洛阳的朋友请我们品尝了著名的水席,非常有特色,同时也感受了洛阳人的朴实和好客。
7月23日清晨6点出发,清早的洛阳,大雾弥漫。
走开洛高速,经郑州转上京珠高速,于7月23日下午16点,平安到达北京。
一看里程表,自6月30日早上由珠海出发,7月23日下午抵达京城,全程9500公里,耗时23天。
我们终于来到了伟大首都——北京。
后记:
一、抵达北京后,停留数日,闻名新浪“车行天下”的天外飞仙及LD、 wubo及LD、甲壳虫1997、Parklot、阿兹猫、清咖、骨朵、刘澎、Ken214、阿拉垒等DX热情为我们接风;
还有北京的朋友全和闹闹为我们提供了良乡的庄园作为住处,并陪伴我们直到离京;
在京期间,我们参加了迎接老黑、黑伴伴、稻草和稻草LD四位进藏伙伴凯旋归来的盛大仪式,并于仪式上结识了心仪已久的捷办“藏协”浅水老兵、郭达、长安、速龙、资深销售顾问等知名DX,相谈甚欢。
我们于7月29日离京,30日途经武汉,当晚受到华中车友会的青杨、滴滴叭叭、大铁矿、红黑两道等DX的热情欢迎,我的老朋友、武汉著名作家方方和老道也改变不喜应酬的一贯作风,专程前往FB现场为我们接风。
8月1日凌晨1点,把石头搁在广州后,我独自驾驶着饱经沧桑的捷达GTX平安回到南太平洋之滨的珠海。
熟悉的略带几分腥味的海风轻轻拂过脸庞,让我一下子情难自已:我回家了。
这次出行,全程11000公里,耗时正好一个月。
二、我的捷达车到京后,在刘澎的北京智通永诚汽车修理厂得到上佳护理,发现和解决了一连串的安全隐患,并更换了机油底壳、雨刷开关、转向开关、方向机助力泵、汽油泵等,使我已跑11万多公里的老捷达焕发了新春,得以安全返回广东。
经新浪网“车行天下”捷达俱乐部技术总监刘澎鉴定,我于7月2日在河南驻马店市驿城区中苑汽车修理部苦等一天更换的方向机助力泵,是明显的翻新产品,而且该厂是在明知我即将驾车前往西 藏的情况下这样做的。
三、对新浪“车行天下”的许多知名DX以及各地朋友的厚爱和鼓励,老k和石头既感动又惭愧。驾车进藏在理论上讲其实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的举动。但以我个人的实际经历看:驾驶轿车进藏确实有着相当的艰巨性和危险性,充满着无数的不确定因素。一旦在高原出现异常情况,人、车所受到的考验比平时的平原行车要大得多,也艰难得多。特别是驾驶那些在西北和西 藏地区保有量过少的车型,如捷达,在进藏行动上更要十分的谨慎。
我们这次进藏,如果没有像稻草、老黑这样的朋友同行,如果没有许许多多藏汉朋友的帮助,如果不是车队的集体行动,而改为是我和石头单车进藏,我想我们这次行动也许根本就无法继续下去。
特别是陕、甘、青、藏四地的气象系统的许多朋友,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保证了这次进藏行动的顺利完成。我们在感谢之余,还要对当地的气象工作者在艰苦环境里所表现出的助人风范、献身精神和高贵情操表示深深的敬意。
如果说我和石头与过去相比有了什么不同,那也许是心灵上的改变,也许和过去的我们相比,少了些须杂质,多了几分纯真。
回来重读《金刚 经》,原来许多不懂的地方有了新的感悟,为此,引用其中的四句话作为这篇纪行的结尾: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老k1510
2003年8月6日完成于南太平洋之滨的珠海
2004年3月重贴于车迷网,并谨以此文献给给我无私帮助的车迷网TOMMY和广大车迷网车友。
|
|